医养结合未来探索的6大方向
1、对未来老龄人口详细分析(包括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
老龄化变动趋势可以确定的是: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规模持续上升,且数量基本可测。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中,特别是在照料、医疗等方面都是可以预测的。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变化受到生活方式和卫生服务体系的影响。
教育程度:老年人教育水平偏低的情况正在转变,分布上逐步向城镇聚集,人均预期寿命在增长,老年人数量在持续增加,整体正在变的更老;家庭规模缩小,对社会化服务的依赖日渐增多。
经济收入:经济状况逐步改善,消费支出正在变的日益多元,医疗护理类成为一项重要的消费内容(老年人对医护服务的需求逐渐成为刚需)。特别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在收入上平均低于全人群平均水平,但是消费支出上,老年人**全人群平均水平(其中医护费用为为主要)
2、对未来老龄人口中的慢病分析研究
进一步细化对不同老年群体的特征分析和研究以及老年疾病情况研究,综合分析经济社会人口健康领域的趋势性变化。细化对老年健康预期寿命问题的研究(考虑到疾病压缩、扩张模式下的健康预期寿命的变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如日本等)健康问题已经成为老年人面临的**问题,而且日趋严峻;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生率高(但是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问题也在快速增长,而且很多老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失能、半失能以及失智老年人规模迅速攀升;老年营养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等。(有一个统计数据:60岁以上人口高血压占到52.6%,糖尿病占到19.6%。2012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服务费用为6390.7亿元,占全国卫生费用总量的79.7%。)
3、建立完整的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的**体系
希望能够在五到十年内,从社会治理结构的角度完善并出台完整的老龄人口的服务体系,根据预测的老龄人口增长以及疾病增长的情况,这套完整的体系包含从65岁开始的老人在每一个阶段发生的需要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医保、社保、商业保险、长期照护险以及个人支付等)
4、完善和建立老龄事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
民政和卫健委联合组成*小组或是**,研究并制定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培训大纲,教育部和人社部制定对未来医养结合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及相应的待遇。对于医养结合从业人员的培训要形成常态化,每年定期的培训。除了近两年加大对目前从业人员加大培训的力度,医养结合从业人员需要一定的资质。未来入户进行养老照顾和医护的从业人员,这个群体的管理需要向和职业方向转变,因此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要结合起来。根据人口发展变化的数量,梳理现有从事养老服务的职业学校和卫生学校等大中专院校,调整课程内容和设置以及招生人数,由教育部牵头,民政、卫计委以及长期从事养老和老年医护等方面的*协商。
5、根据人口老龄变化及经济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布局医养结合机构
梳理目前民政系统公布的2万多家医养结合机构和现有养老机构的实际入住情况和空置率,统计现有的老年公寓、老年社区(新建的)的实际入住和空置率。目前相当数量的城市老龄人有自己的住房而且也都给自己的子女买了住房,未来医养结合的困境不在于新建而在于整合资源,需要提升现有养老机构内部医护能力和对接临近的医疗机构,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梳理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具备承担医养结合能力的数量,卫计委系统公布的二级以下医疗机构有18964个(2016年的统计数字,不包含二级医院),这些已经具备医疗资质的机构要提升老年医学和老年护理的能力,并对周边的养老机构、社区有效对接,形成医养结合养老的辐射服务功能。
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合理科学的规划医养结合机构,谨慎新建和盲目扩建。
6、开展宣传教育,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生命
生老病亡是一个自然规律,经济发展和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对生命的科学的认识也需要提高。正确宣传未来的老龄社会,教育社会不同年龄的群体,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生命,对衰老病死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参考国外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情况)。简而言之,医养结合实际上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一起为老龄化社会服务的平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完善和创建符合实际的新的养老生活模式。因此传统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还要有许多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