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状况因生理健康状况、家庭、社会环境、个人素质、文化修养和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老年人退休、丧偶、疾病及家庭矛盾等,导致心理变化为悲哀色调,表现为自我中心、内向性、猜疑、爱发牢骚、爱管闲事、适应力减退、依赖性增强、缺乏灵活性、办事谨慎及常有焦虑、抑郁情绪及情绪不稳定等。
资料表明,85%的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7%的人有明显焦虑、忧郁,0.34%的人则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存在,50%~80%的老年就医者的不适与情感调节障碍有关,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个体常并存情绪障碍,病人常因缺乏知识而焦虑不安。住在养老院的老人除了需要的护理服务外,关注老年人心理及社交健康尤为重要。
1、心理社交评估
须为新老人制定导向计划,协助老人适应机构生活。入住首月,须评估其心理及社交状况,制定个人照顾计划。
少每年一次评估及观察老人社交心理状况。
评估导致心理不健康及社交功能出现问题的原因,例如:活动能力限制、人际沟通技巧不足、沟通障碍、认知问题或环境因素等。
2、维持心理社交健康的方法
重建老人社交圈子,例如:
推动老人参与社区活动,认识新朋友。
鼓励老人间的交往,互相探访。
联络区内义工探访老人,
鼓励老人及家人参加机构举办的活动,例如:恳亲会、家庭旅行或其他活动,增加他们接触的机会。
培养良好嗜好,重新发展兴趣,保持心境开朗。
发掘老人潜能。
心灵的支持:宗教是心灵活动的形式化表现,心灵支持有助老人正面了解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为老人带来安慰。
鼓励老人留意新事物及社会动态,避免与社会脱节。 认识社区资源,拉近与社会的距离。
3. 关注及评估老人特别需要
抑郁症处理
评估及观察老人抑郁状况
使用老人抑郁量表,留意老人是否有抑郁症症状,以便及早处理或作出转介,减轻病情。
抑郁症症状指有关症状已持续两星期或以上,并影响日常生活与处事能力。
抑郁症症状
情绪方面: 情绪持续低落、感到沮丧或绝望,可能出现哭泣、暴躁、紧张或焦虑的情况,对日常生活、嗜好、工作或社交不再有兴趣,悲观,有无助感和罪恶感等。
身体方面:觉得疲惫及缺乏说话活力、提不起劲或不顾做事,睡眠失调,食欲及体重改变,坐立不安,多种原因不明的身体不适,如:头痛、肠胃失调、慢性疼痛。
思想方面:善忘,难以集中精神或作出决定,觉得自己没有用或过分内疚,有自杀意念,记忆力减退,思考困难,缺乏自信。
行为方面:性情孤僻、不愿参与活动,反应缓慢,无心打扮。,缺乏活力、无法享受人生,疏于职守。
如发现老人有抑郁症症状,机构可参考以下处理方法:透过心理辅导,了解老人的感受和想法,鼓励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以宣泄内心的郁结,同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转介精神科或临床心理学家,运用家人、朋友及宗教信仰协助,留意老人的个人卫生及身体状况,鼓励参与社交活动。